在胡鬧了一段時間後,我想,也是我該正經地寫些筆記的時候了。
但我想用簡記的方式,不必再試圖解釋,因為這應該是我的課堂筆記!(哼~反正妳們看到術語就跳過xd)
1. 澤馨老師說:relevé不是用腳踝去踮,而是因為不斷上提的,而將妳的腳跟帶離了地面。
我在上樓梯時,做了這樣的測驗:
前腳往上踏一個階梯,但不要把重心完全移到前腳,保持重心還在兩腿之間,用意志力想著把身體往上提,感受後腳腳跟被輕提到離開地面的感覺。
我想,那就應該是妳relevé時,身體應該有的輕盈感覺。
而為什麼老師會要求relevé一定要「踩下去」,那是因為如果妳放掉了那條綁著汽球的線,那妳就會飄走了(不穩)!
這是芭蕾中的「拉扯」的原理!
至於為什麼relevé要踮到最高?
那就應該是保持「軸心垂直」的原理了。
當妳踮到最高時,妳的「腳背」應該是跟妳的小腿前側的那面,成為一個平面。
如果妳不知道「腳背」是什麼地方,請妳問妳的芭蕾老師!
2. 瑞穗老師在最近的課堂不斷在強調轉圈時,「背要帶」的要點。
我一直有轉圈時,一個肩膀忘了帶著轉的問題,所以我不是平面的轉,所以我的身體會「掛」在後面,所以我常常會轉過頭。
現在,我開始在我身上,尋找瑞穗老師說的這個重點。
另外,老師提醒我,我轉圈時的一位手抱得太高了,這也是我目前在每次練習時,應該叮嚀自己更正的缺點。
3. 我已經在前面的多篇筆記裡寫過關於「正旁」了。
澤馨老師在週五的課堂上,抓出了我依舊有這個問題......
澤馨老師給我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是:「第二位置,只有一個!」(也就是「正旁」!)
所有的人都知道:第一位置打開,就是第二位置,手位是這樣,腳位也是。
可是我目前所有à la seconde動作中的動作腿,還是太偏後(over),特別是動作的開始與完結是在第五位置(腳位)時。
我一直記得秋娥老師說的「第二位置的出去與進來不要畫三角形」!
然後,我很努力地,在動作腿由後五位出腿到第二位置時,盡可能走直線,當我非常滿意於我的雙腳在開第二位置時,幾乎可以開到一百八十度時,我忽略了我的髖關節並沒有開到一百八十度呀!所以,當我由第二位置收回前五位時,那其實就是走了一個狹長的三角形了。
沒有主力腿腳跟前的第二位置與主力腿腳跟後的第二位置,第二位置,只有一個,就是經過一位打開的第二位置。
所以從五位出去再收回五位的第二位置所有動作,都必須經過第一位置,無論是出去,或者進來,無論是多快,或多慢。
我越學芭蕾,越覺得它好難!
我越學芭蕾,越覺得它永遠學不完!
每次上芭蕾課,每做一個動作,要注意的重點很多,要記得的東西很多,所以,我越來越佩服那些跳舞跳得好的人。
因為跳舞跳得好的人,都是非常聰明的人!
我們雖然很笨,連坐著聊天聊完站起來時,都會踩到自己長裙的裙擺,而差點跌倒XD
但我們相信,就如同澤馨老師說的:等到妳把所有一切的細節,練到成為直覺的反射時,就會覺得它變簡單了!